本帖最后由 河柳子 于 2019-10-15 10:13 編輯
罾 城 之 光
—《捷勝詩詞選集》序
罾城,是捷勝鎮的別稱,因其四周高、中間低、狀若方形漁網 —— 罾,故而得名。她挺立祖國南疆邊陲,面對南海,海島、內陸,交通便捷,居民勤勞,信息靈通,百業興旺,是一個富庶之鄉。
俗說:地靈人杰,捷勝這塊寶地確實養育出不少才人杰士。在海陸豐兩縣曾獲“文化古城”的美譽,單是傾心于詩詞書畫者不知凡幾。有的以此為業,業績頗佳,因而形成了一個具有六百年歷史的大雅之鄉。
特別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,詩詞在全國乃至海外華人區域復蘇的大潮下,捷勝詩詞事業的發展就更顯得色彩斑斕。我認識捷勝這個地方就是從捷勝詩詞社創辦的《捷勝詩詞》報道開始的。這個詩刊最惹眼的是她那潔白的優質紙張和艷麗奪目的照片、詩詞。她映現出捷勝山川海島、人文史籍、風土人情。這一切都顯示出捷勝人對弘揚傳統文化事業的莊重和戮力。
捷勝詩詞社社長何大海先生是本人故交。他年富力強,創作勤奮,詩思敏捷,作品頗豐,他和捷勝詩友齊心協力創作一大批反映現實生活的詩詞曲作品。他在謁我國民俗學大師鐘敬文教授紀念園時這樣寫道:鮮活民間百態生,泱泱華夏顯崢嶸。椽錐蘸盡千斤墨,吐出黎元千古情。
一百零四歲的捷勝老人林靜山先生寫到自己的家,看他多么愉悅:捷勝城東是我家,會心園滿綻蘭花。客人過訪無虛日,談易論書泡好茶。讀其詩如聞其聲,也仿佛聞到杯子里的茶香。
有一名青年梁宜宗十六歲時寫自己家鄉捷勝鎮的秋色,這樣寫道: 晨曦普照上西山,秋色無垠入眼簾。已熟高梁紅勝火,盛開蘆葦白如棉。流清氣冷魚潛底,云淡風輕雁列天。極目邊陲千棹過,重陽楓葉正斑斕。南國邊陲的秋天還有“紅勝火”的高梁,也算一鮮。
捷勝詩詞社周萬壽先生以“秋思”為題也寫捷勝的秋天:瑟瑟西風落捷城,倚窗靜候雁魚聲。云山寂寞誰知曉,說與秋蟬不忍聽。
周雍先生以“罾城即景”為題,寫的是另一種畫面:云山寺外鐘聲遠,石狗湖邊夕陽紅。一葉扁舟浪波里,漁村四月正東風。
從三位詩人的詩中,可以看到捷勝的多種顏色,多個畫面,映照出邊城美麗的姿容,也顯露出作者愛家鄉的心音。
何秀鋤詩家用“長相思”的詞牌,寫汕尾海濱長廊摘景,十分感人,使讀者仿佛看到濱海彩虹,聞到新港淦歌,鳳儀神韻。邊城和我們整個國家一樣,有寫不完的情愫繪不完的畫幅。
有一位筆名為耕野的蔡鎮藩老先生,在捷勝已生活了九十四年,邊耕、邊讀、邊寫,他的詩詞作品甚多。他的“捷勝風光八詠”多姿多彩,引人入勝。寫歷代十位美人:妲妃、虞姬、褒姒、醵施、貂嬋、綠珠、紅拂、王嬙、楊環、飛燕,其情其狀,栩栩如生。
陳寶琬的《閨情》也是寫美人,卻另是一番情趣:流蘇隱隱卸銀鉤,蘭麝香溫度小樓。紅日半窗慵未起,任叫鸚鵡喚梳頭。
何權榮先生《紀念南京大屠殺七十周年祭》《吊保釣烈士陳毓祥》等詩足以表現捷勝人的愛國熱情。
從事粉筆生涯四十年賴在衍先生的“一片冰心在課堂”,今已雙鬃凝霜,但每每看到“到處春風桃子芳”時,那種培桃育李的樂趣便油然而生,表現了高尚的敬業精神。
在我看到的何朝暉、陳新華、劉煥民、林源、黃耿光、何秀榮、張武鉗等人的作品中,都有感人的好句,因篇幅所限,不便一一列舉,由讀者自去賞識吧。
捷勝歷代詩人的優秀作品,皆收入《捷勝詩詞選集》中,敝人幸得先讀之樂,寫一點感言,求正于捷勝各位方家。
許可青
二OO八年七月二十四日
(許可青先生系廣東中華詩詞學會副會長、《當代詩詞》主編、原中國新聞社廣東分社副社長)
|